劉世錦中央政府態度很明確對地方債問題堅持不救助
防范地方債風險要標本兼治,建立長效機制 劉世錦(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) 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 2018年的中國經濟要做實做優,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,尤其需要重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。
問題在于,地方上還需要搞多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?有沒有形成新的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?我主要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。
第一,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期限錯配問題。
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,到各地去看,還有大量的項目需要建設,還有很多事情要做。
問題是多長時間做完,時間上如何分配。
短期內上大量建設項目,就是為了維持高投資、高增速,實際上還是GDP掛帥。
這樣做必定是要出問題的,是不可持續的。
首先會出現的問題是,資金跟不上,缺現金流,就要找風險大的資金。
有的借錢是為了還利息,實際上成了“龐氏融資”。
還是要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,按照已有財力和正常融資能力安排建設項目。
第二個問題是,在已有技術水平和發展條件下,能夠建設的項目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。
短期內上的項目過多,必然會透支未來的增長潛力,到了某個時候,增長速度會大幅下滑,引起大起大落。
在增長速度上需要有全局和長期觀念,給以后留些空間,讓以后的地方政府也有事可做。
第三個問題是,短期內上的項目過多還會拉動相關產業過快增長,而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后,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,資源浪費嚴重。
近些年產能過剩與此是有關系的。
從經濟學理論角度說,需要研究在技術、融資、產業等約束條件下建設項目的最優時間分布問題,當然,這也可以轉化為政府規劃和政策議題。
第二,由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,風險形成的條件和機制出現很大變化。
有些同志認為,現在說的那些問題,過去也都有,這些年不都過來了,而且搞得還不錯。
實際上,高速增長具有吸收、化解或后推風險的功能。
比如,上世紀90年代末,幾大銀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處置壞賬,過了一段時間,發現資產質量變好了。
一個工廠,廠房設備都不行了,職工也重新安置了,但是那塊地值錢了,價格翻了幾番。
這是因為高速增長帶來了地價上升。
可是這個條件現在還有嗎?已經不多了,下一步可能是相反的情況,地價要下降。
在高速增長期不是問題的,到中速增長期可能都成了問題。
從日本、韓國等東亞成功追趕型經濟體的經驗看,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,都經歷了大的金融風險以至金融危機。
原因是風險形成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。
中國由高速增長轉
輕量級前端框架
android app架構
主流的web前端框架
-
-
-
11月好片太多,我要住進影院!
電影天堂 2018 VOL.577 急死我了,11月終于來了!上個月的觀影指南就說了:國慶檔和R級片,都拯救不了10月果然,10...[詳細]
-
快訊滬指午后展開上攻上海自貿區概念股再度發力
中國網財經10月31日訊 滬指午后受上海自貿區、物流相關個股拉升影響下,展開一波上攻,股指逼近翻紅,深成指則...[詳細]
-
賭城風云上映引熱議觀眾好評不斷
《賭城風云》上映引熱議,觀眾好評不斷。該影片在影片的元素上進行了創新,此外,在演員的選擇上也是非常的...[詳細]
-
時隔20多年優勝者杯要回來了
北京時間本周二,歐洲足球俱樂部協會的年度大會在克羅地亞舉行。會上,有一條令人稍感意外的消息,歐俱協主席安...[詳細]